□张孜超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当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深入阐述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收入分配调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一老一幼’服务等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如沐春风,字字珠玑。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但是发展得怎么样、发展得好不好,却是由人民群众评判的。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从未变过。矢志不渝为人民谋幸福,正是我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最亮丽的底色。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依然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民生又连着民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存生活问题,甚至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要改善民生、兜住民生底线,进一步做好惠民生、暖民心、强信心工作。近日,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发布公办托育园招生简章,解决区内双职工学龄前幼儿看护难题。江苏各地聚焦教育、托育、医疗、养老四大领域,尤其是“一老一幼”服务,真正把老百姓放在心上,发展成果由老百姓共享,让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油然而生。
在发展中改善民生,就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比如就业。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人民群众期盼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今年以来,随着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就业形势持续回暖,但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设置为1200万人左右,体现出了对民生的高度关切,更透出稳增长的坚强决心。今年春节刚过,江苏各地再现“实招”,用线上线下招聘会、推送岗位信息,包车包专列“点对点”返岗等多种举措,努力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供需平台。这些都是“着力落实落细各项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容量,抓好这个民生头等大事”的生动写照。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的脚步从未停歇。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各级党员干部只有“俯下身子、干出样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