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湘人
“決不能讓種植水稻的農民吃虧”,種糧農民可以領到多種補貼,在蘇州已不是新鮮事。我市出臺2022年市區稻谷補貼政策,繼續向市區范圍內稻谷實際生產及經營主體發放補貼,加上今年先后發放的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及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市區全年發放惠農補貼預計達1億元。
蘇州自古以來是著名的魚米之鄉。但由于多種原因,農業的規模及其比重越來越小。很顯然,無論是從經濟社會的發展安全、生態安全來看,還是從市場的保供穩價角度來看,夯實農業的基礎地位都是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此,從2010年起,蘇州建立耕地保護專項資金,按不低于每畝400元的標準予以生態補償。同時,對水稻主產區,連片1000至10000畝的水稻田,按每畝200元予以生態補償;連片10000畝以上的,每畝補償400元。2012年12月,蘇州痛下決心,向所轄市區下達了“四個百萬畝”上圖落地的任務指標。
水稻的種植面積得到了保障,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如何激發,如何促進農民穩產增收?在此方面,蘇州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比如,《蘇州市水稻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玉米收入保險實施方案》規定,從2022年秋收水稻、玉米種植開始執行,進一步提升三大糧食作物農業保險保障水平。據悉,這標志著蘇州市政策性農業保險由保農業生產部分成本逐漸向??偝杀?、保收入轉變。在此之前,蘇州各地還因地制宜,以政策性責任保險的形式,從農業生產的多個環節,給予農民收入保障。
GDP占比不到1%的農業,恰須下足百分之百的功夫,這是蘇州的社會共識?,F代農業是容納了生產、生活、生態和生命的生生不息的產業,鄉村既是農耕經濟的載體,也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蘇州樣本”,蘇州各地正行進在路上。